一、女性领取社保退休金的法定年龄55岁+60岁
1.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女性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退休,退休后领取退休金。
2.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听律网引用法规
[1]《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二、女性领取社保退休金的年龄规定
1.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女性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退休,退休后领取退休金。
2.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听律网引用法规
[1]《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三、"女性退休年龄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关于灵活就业身份参加社保的女性退休年龄,其实人社部有明确规定,灵活就业女性法定退休年龄为55岁,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女性自己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那么要到55岁才可以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果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的女性,曾经在单位工作时有缴纳社保,并且社保缴费年限达到了10年,之后因为辞职或其它原因才开始自己交社保,对于这种情况,即使后来是灵活就业身份,但是退休年龄还是可以按照50岁执行的。
另外不同地区规定不同,也有部分地区的灵活就业女性法定退休年龄是按50岁来执行的,这是因为这项政策是在2001年才出台的,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另外我国的人均寿命的延长,国家已经考虑延迟退休的问题了,所以就将女性灵活就业人员的法定退休年龄定为55周岁。
但是在2001年之前,有很多地区的灵活就业女性都是按照50岁的年龄来办理退休的,以至于现在依然有部分地区的灵活就业女性50岁就可以办理退休,比如2020年四川部分地区的女性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后,就可以在50岁退休领取养老金。
总的来说,人社保规定灵活就业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龄为55周岁,不过在实际中,各地执行政策略有差异,也有部分地区灵活就业女性是按5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执行的,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
四、女性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区间
2020年开始延迟退休 2045年男女职工达65岁社科院近日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绿皮书建议从2020年开始延迟退休年龄,到2045年男女职工达到65岁。鉴于我国退休年龄规定开始于几十年前,已经显得过低。绿皮书建议按照并轨先行、渐进实施和弹性机制的原则逐步延迟退休年龄。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林宝介绍,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已经并轨,那么从2020年开始退休年龄延迟,职工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 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从2033年开始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
六、女性交社保5年后退休金领取时间45岁-55岁
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10号文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3月9日发布了《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
1999〕8号),通知指出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以上这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性退休年龄是多少?女性养老金如何领取?的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继续查看更多相关专题知识。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
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产生社会保险纠纷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即行政处理的方式、司法救济的方式、社会参与和监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