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人身侵权 > 侵犯私人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

侵犯私人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

来源:法否网 2025-11-20 03:21:48 11 人看过
立即咨询 咨询助手 当前在线

建议继续咨询我并更详细描述自身情况,以获得更多律师解答,24小时在线。

侵犯私人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
侵犯私人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

一、侵犯私人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

国情和社情,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以及将他们公开。

二、偷窥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权,侵犯隐私范围有哪些?

生活当代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是一边喜一边忧。举一例来说,摄像头的发明,一方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隐藏的风险,就像你可能不会陌生的偷安摄像头窥视别人。偷窥构成侵犯隐私权吗?侵犯隐私权的范围有哪些?

三、偷窃者是否有人身权?

偷窃者也是有人身权的。在我国,每一个自然人都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的民事权利。

四、"侵犯隐私权行为是否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

1、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2、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3、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4、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5、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隐私的情况。相关的法律,上面的这些行为都可以被称作是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五、侵犯隐私权有哪些行为?

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3、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以及将他们公开。

4、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5、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6、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7、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8、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六、侵犯隐私权的原因有哪些?

你好,下列行为可归入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3、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以及将他们公开。

4、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5、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6、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7、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8、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七、隐私权哪些行为属于隐私范畴?被他人拆开的信件是否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利?

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3、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以及将他们公开。  

4、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5、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6、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7、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8、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八、隐私权个人身份认同和身份保护的权利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看了他人的日记应当是对隐私权的侵犯;到处传播他人的日记秘密,宣传“A想当明星。”致使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受到影响,应当有侵犯A的名誉权。但考虑到小学生年龄问题,这个应当酌情处理。对隐私权的侵犯,我国《民法通则》未明确列举,在实践中经常适用关于名誉权的具体规定。可实际上,名誉权与隐私权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一般说来,名誉权是民事主体对自己人格的社会评价享有利益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隐私权则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享有利益而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窥探、搜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二者有时会发生重合,比如对他人隐私的利用或公开致使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受到影响,从而造成了对其名誉权的侵犯;但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二者都会发生重合,尤其是当侵犯了隐私权但并未致使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受影响时,法律是否应当对受害人进行救济。如果法律将人格权视为可列举的权利,既然法律无列举,自然就不应当给予救济;如果法律将人格权视为不胜枚举的权利,就应当按照法律的一般原则对受害人给予救济。我国立法基本承袭大陆法系,将隐私视为人格利益。但是,“隐私”尚未进入“权利”的立法层面,换言之,在我国的民事立法中,至今没有将“隐私”上升到“权利”的高度,仅将“隐私”作为一种被保护的利益,以保护名誉权的名义对侵害隐私的行为给予处罚。

声明:该作品是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所整合的内容。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如若内容侵权或错误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延伸阅读:
人身损害赔偿是否有误工费法律上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侵犯私人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
企业改制补偿金残疾人的计算方式
公民的名誉权是否包括隐私权?
腰椎压缩性骨折工伤能评几级伤能赔偿多少钱

以上这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侵犯私人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的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继续查看更多相关专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