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治安管理 > 依据拿枪是为了自卫是被允许的吗

依据拿枪是为了自卫是被允许的吗

来源:法否网 2025-09-13 15:20:50 2 人看过
立即咨询 咨询助手 当前在线

建议继续咨询我并更详细描述自身情况,以获得更多律师解答,24小时在线。

依据拿枪是为了自卫是被允许的吗
依据拿枪是为了自卫是被允许的吗

一、依据拿枪是为了自卫的合法性从法律角度分析

如果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要看吓人的目的,无其它犯罪目的的只是一般违法不是犯罪有可能被治安处罚。如果有且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那么,一般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听律网引用法规
[1]《刑法》 第一百二十八条

七、消防自卫枪自卫是违法吗?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行为。(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起因条件。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指存在着具有社会危害和侵害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2不法侵害并非仅限于犯罪行为。不法侵害的范围。就该包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3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至于不法侵害的程度,通常限于具有暴力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4不法侵害通常应是人所实施的。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对臆想中的侵害进行防卫,属于假想防卫。对于假想防卫,应视行为主观上有无过失而予以不同的处理。

2.时间条件。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实行,不能实行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3.对象条件。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不能及于第三者,至于不法侵害者是否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不影响正当防卫的成立。对于未成年人以及精神病人实施的不法侵害,只要具有紧迫性,不管事前是否知道其为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人,都可以对其进行防卫反击。但在防卫手段上应有所节制。

4.主观条件。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是指防卫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即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不是出于上述目的,不能成立正当防卫。因此,下列三种行为,不是正当防卫;1防卫挑拨。是指行为人出于侵害的目的,以故意挑衅、引诱等方法促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尔后借口防卫加害对方的行为。2相互的非法侵害行为。是指双方都出于侵害对方的非法意图而发生的相互侵害行为。3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防卫。

5.限度条件。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是区别防卫的合法与非法、正当与过当的一个标志。二、无过当防卫权所谓无过当防卫权,有的称特殊防卫权,是指公民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没有必要限度的限制,对其防卫行为的任何后果均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正当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该款规定,实施无过当防卫,首先,必须具备正当防卫成立的上述相关条件。其次必须是针对正在行凶、、抢劫、、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一)防卫过当的概念和特征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其基本特征是1在客观上实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的损害。2在主观上对过当行为及其具有罪过。至于罪过的形式,只能是间接故意或者过失。(二)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防卫过当行为的罪名,应当具体过当行为的性质,以及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并依据刑法分则有关条款予以确定。对于防卫过当行为的量刑,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司法实践经验,具体适用该款规定对犯罪人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应当综合考虑如下因素

1.防卫目的。为家、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而防卫过当的。较之为保护自己合法利益而防卫过当的,前者的处罚应更轻。

2.过当程度即所造成重大的损害后果与必要限度的差距。轻微过当,则罪行轻微,处罚亦应轻微;严重过当,则罪行严重,处罚相对要重。

3.罪过形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间接故意,从前到后,减轻处罚乃至免除处罚的幅度与可能性应当是依次递减的。

4.权益性质。为保护重大权益而防卫过当,较之为保护较小权益而防卫过当,前者的处罚应当更轻。

八、正当防卫什么是正当防卫,在哪些情况下不犯法?

你好!正当防卫,也是自我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其与紧急避难、自助行为皆为权利的自力救济的方式。从你所描述的情形来看,你属于正当防卫,不用赔偿对方。以上解答,仅供参考,祝你好运!

十、"气枪打人无事如何得到惩罚"

打人致伤缝合8针,应当进行法医判定,如果构成轻伤涉嫌有意伤害罪,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构成轻微伤,隶属违法做法,应当进行行政处罚。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限定有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使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使人丧命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使人重伤导致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暴打他人的,或者有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捕,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捕或者五百元以下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捕,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金  (一)结伙暴打、伤害他人的;  (二)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岁的人或者六十岁以上的人的;  (三)屡次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暴打、伤害多人的。

听律网引用法规
[1]《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
[1]《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三条

十一、"打鸟被举报被警察拘留,如何处理?"

行政拘留最多15天,刑事拘留最多37天。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听律网引用法规
[1]《刑事诉讼法》 第八十九条

十二、"正当防卫家庭暴力时公民是否可以采取自卫行动?"

你可以仔细看看,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你们可以实行自卫,第二,歹徒进入你家如果正在实施对你家人实行伤害,或者歹徒赤手空拳,导致死亡或者重大伤害的,家里有枪,造成对方伤害的,就明白了,都是防卫过当,你们拿着枪或者其他可以伤害对方的器具的,比如,超过限度,属于犯罪行为,就属于防卫过当,你们还要继续加害,属于非法持枪,歹徒已经失去反抗能力,但是不能超过限度第一,楼上的回答已经很清楚描述了防卫过当以及相应的条件

声明:该作品是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所整合的内容。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如若内容侵权或错误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延伸阅读:
我国规定投诉派出所处理不公办法是什么
2023年违法解除有代通知金吗
公司犯法员工应该怎么样办公司员工应如何维护自身权
合伙财产的继承方法
依据拿枪是为了自卫是被允许的吗

以上这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依据拿枪是为了自卫是被允许的吗的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继续查看更多相关专题知识

  • 2023年违法解除有代通知金吗

    2025-09-132 人看过

    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靠群众,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

  • 依据拿枪是为了自卫是被允许的吗

    2025-09-132 人看过

    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靠群众,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

  • 合伙财产的继承方法

    2025-09-137 人看过

    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靠群众,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

  • 我国规定投诉派出所处理不公办法是什么

    2025-09-1322 人看过

    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靠群众,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

  • 公司犯法员工应该怎么样办公司员工应如何维护自身权

    2025-09-133 人看过

    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靠群众,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