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东被迫撤资是否构成抽逃出资?如何规定相关法规?
公司的股东被迫撤资的,不属于抽逃出资的行为,不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司成立之时,股东负有出资的义务,要按照公司的章程完成出资,否则会认定为抽逃出资或瑕疵出资的行为。
三、股东抽逃出资能否减资?
股东存在抽逃出资的行为,是不能减资的,这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需要按时补足对公司的出资,若该行为给其他股东和公司造成损失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应该按照实际损失进行赔偿。
四、实际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是否合法?法律上的具体规定
是不合法的行为。股东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去出资的将会对公司的合法合理经营产生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一旦出现了股东抽逃出资行为的,将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是属于违法行为的。
五、抽逃出资与滥用股东权利的比较和规定
抽逃出资与滥用股东权利不一样。前者是在已经履行了出资义务之后,通过非法手段将资金抽逃出去,而后者行为的表现方式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股东利用公司法人独立的地位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
六、"有限公司股东退股情况多,抽逃出资是否合法"
股东出资设立有限公司以后,因经济生活的实践却又要求股东退股,原因很多1、公司经营风险过大,超出股东投资的预期。
2、股东死亡。股东依法享有股权列入遗产。若继承人不愿或者不适宜成为公司股东时,就得将死亡股东的投资从公司中分离出来。
3、股东离异。当股东婚变,作为非股东一方配偶很难参加对人合性要求比较高的有限公司。非股东的配偶常要将股东权益的一半从公司中抽取出来变现交割。
4、小股东遭遇控股股东压榨而欲退股。
5、公司陷入僵局。
6、股东的出资面临法律强制执行。
7、其他情形如股东长期患病不能参加公司管理、股东乔迁异地或者国外而要求退出公司、股东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故急需资金等。公司法第36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与05年修改前公司法相比,新公司法只是把原来的“抽回出资”变更成为“抽逃出资”,一字之差,却建立起一项法律制度。与新公司法第75条关于公司回购股东股份的规定配合适用,为有限公司的股东找到了一条退出公司的门路。
七、股东抽逃出资后转让股份的规定
公司出资法律规制是公司法理论与实践长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就此作出了规定,但是其中许多条款仍然值得推敲,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转让股权时的责任承担问题。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后转让股权,且受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情形,《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为公司和公司债权人创造了向转让股权的股东及其受让人进行连带追索的直接诉权。但有疑义的是,股东抽逃出资后进行股权转让的情形是否也适用该条规定?江苏省南通市两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润通公司诉仲翔、张宏明、特成公司案即涉及该问题。在本案例中,法院对《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进行了灵活解释,认为抽逃出资股权转让也适用该条。这种解释符合公司法修法的指导思想,主动、灵活且务实地维护了公司、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也提示了《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的解释方向。一、从《公司法解释三》的语义看第18条的文义解释 《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即转让股权,受让人对此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公司请求该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受让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公司债权人依照本规定第13条第2款向该股东提起诉讼,同时请求前述受让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受让人前款规定承担责任后,向该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追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对于什么叫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并没有法定定义,学理上通常既使用未履行出资义务、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出资义务不适当履行,也使用瑕疵出资等概念,但是对于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实际上并无通行定义,只是从广义上理解,上述概念均指股东出资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出资协议等。1而抽逃出资的法定含义则更为公司法所阙,实际上正是《公司法解释三》才对抽逃出资进行了相对较为详细的规定。2学理上也不认为“抽逃出资”是一个严格的法定概念,3而是一个由《公司法解释三》第12条构建的外延略有游移的概念形态,4泛指股东缴纳出资后又以不法手段从公司取走出资的行为,5如不当抽取相应财产亦被认为是实质性抽逃出资。
6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即转让股权可以适用本条并无异议,但是从字面上看,抽逃出资既不是未履行,也不是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故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即转让股权的情形应当如何适用,从语义上很难遽然论定。但是,从语义的角度理解,抽逃出资至少可以被理解为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一种表现形态。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编著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指出“按行为方式不同,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行为可表现为完全不履行、未完全履行和不适当履行三种形态。完全不履行是指股东根本未出资,具体包括拒绝出资、不能出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7按照这种理解,似乎抽逃出资可以被认为是完全不履行出资义务,这就与未履行出资义务无甚差别。当然,如果从语义的角度看,抽逃出资被认为是未全面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出资义务也是没有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抽逃出资也应当包括在本条涵摄范围内。概念语义的模糊性属于法律条文用语的外延游移问题,不应当因此影响抽逃出资情形中第18条之适用。二、从《公司法解释三》的体系结构看第18条的体系解释 有学者认为,从体系上看,《公司法解释三》总体上分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第1条至第5条主要规定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第6条至第21条主要规定出资方式与出资责任,第22条至第28条主要规范股东资格确认。8详细来看,第二部分第6条至第21条内部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6条至第11条主要规定出资形态及其评估等事宜,从第12条开始着力规范抽逃出资、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问题。从第12条至第19条,《公司法解释三》交替使用了抽逃出资、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两组概念,前者主要为第12条、第14条,后者主要为第13条、第18条。第15条主要规范出资客观贬值问题,第16条、第17条主要规范对瑕疵出资股东的权利限制,第19条规范诉讼时效,第16条、第17条、第19条同时使用了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和抽逃出资概念,而单独隔出了第18条。 第12条是针对抽逃出资进行的定义规范,而其法律效果则体现在第14条。第13条规范的是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情形的法律责任,该法律责任与第14条抽逃出资的法律责任几乎完全相同。从这个条文及其排列来看,《公司法解释三》似乎意欲在第12条对抽逃出资进行定义规范之后,就第13条、第14条形成一个较小的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和抽逃出资概念相互对照的二元体系。该二元对照体系的逻辑区分基础是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是出资义务有欠缺,而抽逃出资则是出资了又抽回。从行为模式上看,两者存在细微的区别,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的行为处于公司设立较早的阶段,抽逃出资则处于出资后阶段,属于相对较晚的存续阶段,两者在逻辑上有继起关系。但是由于两者都造成了公司资本空洞,故此承担了相同的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就《公司法解释三》答记者问指出“由于抽逃出资导致的法律后果与未尽出资义务导致的法律后果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对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作了与未尽出资义务的民事责任基本相同的规定。” 这种体系结构的编排并不意味着第18条不应当包括抽逃出资。第13条、第14条的区分,只是从公司设立存续的发展进程看具有区分的逻辑意义,但是从法律效果角度看两者又无区分。进一步看,除第18条外的第15至第19条,无论是在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亦或是抽逃出资的情形都是通用的。故而从逻辑一致性的角度看,第18条也应当是一个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和抽逃出资的通用性条款,而不是局限于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情形的个别条款。第18条的逻辑完整状态应当是通用于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以及抽逃出资两种情形,且对应第13条、第14条的诉权发起主体为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其他股东以第18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也应当得到支持。“从这个一般原则来看,其他股东也应包括在第19条(按指修订后之第18条)。”9因此,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第18条应当是一个通用条款而非个别条款,而第18条在语言文字上缺少对抽逃出资的规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微小的法律漏洞。三、从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发展看第18条的目的解释 公司资本制度是“公司法律制度的支柱”,10是“实现公司融资功能和分散投资风险功能的最核心的”,11公司资本“既是债权人的信赖利益基础,同时也是公司运营的物质基础和信用基础”。12长期以来,我国公司法奉行强有力的法定资本制和较为严格的资本三原则,此后迭经修改。的公司法修改对公司法高强度法定资本制作出了大幅修改,且极大地降低了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但是至少在理念和制度层面上,公司法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被修正和妥协后的法定资本制。这就意味着制定于的《公司法解释三》实际上仍然是在法定资本制的潜意识中被制定出来的,对《公司法解释三》的解释适用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定位。公司法修改在公司资本制度领域进行了一次“大幅度撼动法定资本制的基石”13的改革,取消了对一般公司的资本分期与实缴、法定验资、资本最低限额、首付出资比例、非货币出资比例等限制,转而授权股东认缴与公司意思自治。公司法修改“几乎全部集中在资本形成”,14表现出明显的对资本法定的修正和向授权方向发展的态势。15相应地,颁行于公司法修改之前的公司法解释也必须作出对应的修改。《公司法解释三》即进行了调整,但是其实质性修改只体现在第12条和删除原第15条,并进行了相应次序的调整,其他并无实质性变化。
引用法规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2]《公司法解释三》 第13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2条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 第18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条至第5条
[2]《公司法解释三》 第6条至第21条
[3]《公司法解释三》 第22条至第28条
[4]《公司法解释三》 第二部分第6条至第21条
[5]《公司法解释三》 第6条至第11条
[6]《公司法解释三》 第12条
[7]《公司法解释三》 第12条至第19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2条
[2]《公司法解释三》 第14条
[3]《公司法解释三》 第13条
[4]《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5]《公司法解释三》 第15条
[6]《公司法解释三》 第16条
[7]《公司法解释三》 第17条
[8]《公司法解释三》 第19条
[9]《公司法解释三》 第16条
[10]《公司法解释三》 第17条
[11]《公司法解释三》 第19条
[12]《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3]《公司法解释三》 第12条
[14]《公司法解释三》 第14条
[15]《公司法解释三》 第13条
[16]《公司法解释三》 第14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2条
[2]《公司法解释三》 第13条
[3]《公司法解释三》 第14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2]《公司法解释三》 第13条
[3]《公司法解释三》 第14条
[4]《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外的第15至第19条
[5]《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也应当是一个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和抽逃出资的通用性条
[6]《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7]《公司法解释三》 第13条
[8]《公司法解释三》 第14条
[9]《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0]《公司法解释三》 第19条
[11]《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2]《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应当是一个通用条款而非个别条
[13]《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4]《公司法解释三》 第18条
[1]《公司法解释三》 第12条和删除原第15条
八、公司股东抽逃出资的法律规定
抽逃出资是指在公司验资注册后,股东将所缴出资暗中撤回,却仍保留股东身份和原有出资数额的一种欺诈性违法行为,抽逃行为发生在公司成立以后。如果抽逃出资行为发生在公司成立前,即公司发起人,股东已实际出资,在经过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评估,验资并出具评估、验资证明文件以后,在公司登记成立以前,将所出资抽逃,并骗得公司成立,那么也属抽逃出资。常见的抽逃出资手法一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出二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三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四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五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
九、股东抽逃出资的规定
公司成立后,一股东以其所控制的其他公司的名义从公司借款,所借款数即为该股东出资额,并不予归还,能否认定为抽逃出资这里主要涉及证据的认定问题。股东把公司资金借给自己控制的关联公司,所借数额又与自己在公司的出资吻合,实际就是抽逃出资行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定第一,股东把公司款项借给自己关联公司,而关联公司并不出具任何形式担保,在借款到期后,借款将难以追回第二,股东把公司款项借出后,根本未打算索回,放任自己的关联公司使用,甚至放任超过诉讼时效,直接导致公司丧失通过法律手段追回借款的权利第三,关联公司根本不缺钱用,现金流充裕,经营状况良好,可以证明公司股东有故意行为或者关联公司本来就是皮包公司,款项既已划出,必将难以追回,甚至使追回款项成为不可能。
十、公司法关于股东抽逃出资的规定
抽逃出资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抽逃出资行为非法减少了公司资产,削弱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如果公司债权人的债权因此不能实现,抽逃出资的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2003年l1月4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规定:amquot债权人请求公司清偿债务,公司不能清偿的,债权人可以对抽逃出资且未予返还的股东提起诉讼,请求其在抽逃出资的数额及利息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amquot此规定在坚持公司独立责任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同时,在公司不能清偿的情况下,赋予公司债权人请求抽逃出资的股东承担赔偿责任的权利,平衡了各方利益。诉讼中,如果公司债权人主张公司资不抵债,法院一般允许追加抽逃出资股东为共同被告,并常常判决
引用法规
[1]《征求意见稿》 第十二条
以上这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股东被迫撤资算抽逃出资吗?该如何规定的的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继续查看更多相关专题知识。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
公司营业纠纷发生之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尽量在律师的帮助下或在相关部门的调解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坦诚、友好的解决纷争。